第172章_如果这是宋史
笔趣阁 > 如果这是宋史 > 第172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72章

  所以他要观查地形,仔细研究宋朝军队的兵力分配和强弱点布局。

  而他也非常的小心,离着宋军防御线的边缘己经足够远了,据说至少在700步开外。也就是说,至少是现代的500米远。不过,他很可能不知道,床子弩的射程到底是多少,其中一个特殊的操作手法或许可以给他个事后参照。

  那东西强到没法由人去拉弦,更没法用人的手去放箭,得用一只铁锤去用力敲打机簧,然后“一枪三剑箭”才会轰然巨响,撕裂空气,射向它的目标……

  那一天应该很冷,深冬时节的黄河岸边,寒气迫人,潮湿浸骨,萧挞凛一行数十人盔甲鲜明,旗帜飘扬,史称“异其旗帜,躬出督战。”

  就是要显得与众不同,成为敌我两军中最闪亮耀眼的焦点。就要这么的嚣张,就要做得这样完美。生气?但历史上早就无数次的证明过了,越是凶残的侵略者,就越要强调自己的威严,仿佛他们有多光荣。

  这一切都被澶州城头上的一个阿兵哥看到了,他是宋军的威虎军军头张緓。这位兵哥哥冻得够呛,可还得挺在寒风中的城头上站岗,结果远远地就看到了一群金光闪闪,锦缎包裹的契丹人骑着马转来转去,对着他的方向指指点点。

  气得他手心发痒,老子忍饥挨冻,都是你们这群契丹杂种害的,可他们居然还这么神气!

  这时他发痒的手里正拎着一只不太大的铁锤,床子弩就安静地躺在他的脚边。还等什么?距离差不多,准头没法说,因为床子弩的射击轨迹也是抛物线,是没法精确瞄准的。不过这时宋军中的“一枪三剑箭”的数量可不像千年之后中日甲午海战中定远舰上主炮那样,只有三发炮弹。就算射不中他们,吓他们一跳也划算,老子得出出气!

  何况700步开外,那是一片好几十个的契丹将星,就像扔块砖头砸向一堆鸡蛋,总能砸碎一两个的!于是张緓手起锤落,床子弩瞬间剧烈震动,四五张强弓同时击发,三尺五寸长的巨型利箭射向了契丹人的将军群落。

  转眼之后,就看见契丹人乱成了一团,他们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的那个家伙,己经翻身落马,倒在了地上!澶州城头上张緓有些发呆,他身边的人,还有闻讯而来的人,都和他一样,狂呼大笑,解恨消气,但是都不知道刚才这一箭到底射中了谁的哪里。

  700步开外,眨眼之间,谁能准确判断?于是这就成了宋朝百年间的一大憾事。成功了,可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出了什么……这一箭只达到了一半的效果,宋朝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什么实利。

  宋朝不知道那一天的晚上,在辽军营地里,上至辽国的太后、皇帝,下至每一个士兵,都沉浸在浓重的恐惧中。

  历史记载,当天萧挞凛中箭的部位是头部,简直是命中注定一样,成抛物线射击的“一枪三剑箭”居然精确打击到了二三十厘米的范围之内。那样别说只是契丹人,就算是契丹草原上最强壮硕大的一头野猪,也受不了这样的创伤。

  他在当天夜里就死了。然后萧太后带着皇帝亲自到他的灵前痛哭,为他輟朝五天,全军致哀。这是为什么呢?是因为他的功劳大?或者像史书里所说的,因为他“幼敦厚、有才略、通天文”,所以人才难得,才这么难受?

  开玩笑,他再怎样,论才高不过耶律斜轸,论强远不及耶律休哥。但这时辽军的悲痛又绝对是真实的,因为他们怕得要命。

  孤军深入,后边绝对没有援军,也没了退路,前边有宋朝皇帝的亲征大军,怎样的实力己经见识过了;后边还有宿敌田敏、杨延昭等人,外加15万之众的定州大阵,能支撑到现在,完全是由于太后、皇帝,尤其是萧挞凛的军中威望。

  军中之胆,震慑敌人,同时更安稳本国的部队军心。可是萧挞凛突然战死,连最后一点心理上的安慰都破灭了。想像一下,当时萧燕燕的眼泪,有几分是为了哀悼萧挞凛,又有几分是怕她自己马上就要步他的后尘?

  可是哭过之后,燕燕的心灵再次变得强硬。她严密封锁己方主帅阵亡的消息,不让宋朝知道,一方面命令王继忠再给宋朝皇帝写信,问赵恒你的使者为什么还不从大名府里出来?要是实在怕死,就换个人好了。

  这就是赵恒从韦城再次启程后,所接到的两个消息之一。一个是李继隆向御营报捷,只提到了在澶州城击败辽军,他的资历和荣誉感不允许他为床子弩的偶然事件夸大其辞;关于第二个,萧太后催促使者,赵恒下令,命王钦若放曹利用出城,这回是向南方返回了,到澶州城下去见辽国的君主。

  己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,可还是要主动派遣使者,追求和谈。

  辽国人积极影响赵恒的诚意。他们的契丹脑子变得异常的清晰仔细,居然想到了要张皓(送王继忠的第一封信时被抓的小校)去大名府,证明辽国人没有恶意。

  可王钦若仍然不信,但紧接着赵恒的命令也到了,他就只有放曹利用出城,于是,宋朝的使者终于开始工作了。而澶州城,也就成了所有势力的汇聚点,在公元1005年的1月8日时,汇聚的力量达到了顶峰。

  赵恒终于到了,宋朝的亲征大军终于进抵澶州的南城。那一天铁甲铿锵,战旗如云,庞大的亲征阵容就算只凭借数十万只震动大地的脚步声,都足以惊动数里之外的契丹人。但奇怪的是,队伍竟然就此停滞不动了。

  真是很奇妙,在一河之隔的北城,也就是前线,宋军要集中全部实力,由李继隆、石保吉协同作战,才能把辽国人击退。而现在终于来了生力军,却隔着河向他们亲切微笑,同志们辛苦了,但是……请继续辛苦。

  稍微有点人心的,都能感到一种出离的愤怒,这完全就是挑了一担清水进沙漠,要救的人马上就要渴死了,可我就是离你20米,让你可望而不可及,就是不给你喝!

  那么为什么不再走了呢?理由非常简单,打尖住店的时辰到了,皇帝一路劳累,现在要把南城的驿馆升格为行宫,马上就地休息。消息传出来,全军都在大喘气,其中有的人是觉得突然得救了,简直死里逃生。比如说副枢密使冯拯;有的人却两眼发黑,末日到了,如果不过河,还不如不来!

  这是寇准和高琼。

  两人马上来见皇帝,问赵恒这是为什么。结果回答得振振有辞,说这是军队的意思,而且是北城的前线军队。李继隆说了,北城实在太小,根本容不下大队人马,皇帝过去了连禁卫军都住不下,拿什么保证陛下的安全?

  言外之意,皇帝过了河,完全是添乱,根本就没有实际意义。

  但寇准不这么想,李继隆这次错了,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样的独立战斗精神,士兵们需要心灵的支撑,尤其是面对辽国的皇帝、太后时。凭心而论,作为辽国而言,无论从立国的时间,还是国力的强盛,或者现在实力的对比,以往的战绩,都远在宋朝之上,你不能以纯粹的精神力量去感召,去命令你的士兵们勇敢到底。

  他们也需要自己的皇帝,没有人能为一个孬种工作时还精力百倍!

  可是寇准怎样也不能说出这样的话,就算不要命了,也得珍惜一下忠臣的名声。结果他只能这样的劝:“陛下,如果您不过河,敌人就不会害怕,我们的军队就没士气,那样就没法打胜仗。您别犹豫了,抛开这些亲征的禁军,全国各地的勤王大军也在征召中,不过一两天就都会到达,情况会越来越好!”

  但是他的话再次失效,历史证明,当一个人昏迷的时候,只有电击才能让他清醒。在澶州城下,宋朝当时的第一军人高琼的话,才是那把电击枪。

  这个大老粗的第一句话是:“陛下,您要不到北城去,老百姓就像死了爹妈一样!(百姓如丧考妣)”

  这句话太出格了,而且这时的第一军人再也不是赵匡胤、慕容延钊时期的身价了,他旁边有位大佬立即就接住了话把,对他一通乱吼,骂他君前失礼,罪该万死。

  这人就是副枢密使冯拯。

  冯拯……寇准气得有些头晕,看来还是皮痒啊,当初虐待的不够狠,现在居然还敢明目张胆地乱他的事!但这时没用他发飚,高琼在第一时间就以318年宋史里,武将对文官几乎仅此一例的“粗野”反击道:“冯大人,你以文章升任两府长官,现在敌人就在眼前,你说我君前无礼,你干嘛不赋诗一首把辽国人吓跑呢?!”

  说完再不和他的顶头上司,枢密院的大佬罗嗦,直接命令手下的禁军卫士把皇帝的御辇抬起来,目标北城,马上前进。

  结果走到了河边,临上桥头,御辇还是停了。这时史书没写是谁命令御辇停下的,只是说高琼举起鞭子狠抽抬辇士兵的后背,大声喝骂:“马上快走!现在都到这儿了,还犹豫什么?!”结果皇帝在辇上发话,说走吧,于是大宋朝的皇帝才终于踏上了桥,过了河,抵达达澶州的北城。

  不知道这是高琼的忠心大爆发,替皇上教训了不听话的辇夫;还是打骡子惊马,直接骂不懂事的皇上,让他明白,伸头缩头都是一刀,怎么样你都得过去!

  反正是终于过河了,过了河的皇帝是什么呢?几十米的距离,要逃也不过是多浪费十几分钟吧。但从心理上,他己经和前线所有士兵一样,成了有进无退,只有胜利才能活命的“卒子”……当天大宋皇帝的黄龙旗,至高无尚的皇族标志,终于高高飘扬在澶州北城的门楼上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d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d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